------------ 第一章 劝降 南宋虽然经济文化灿烂,但是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让其外强中干,在这丛林法则赤裸裸的世界,你总不能想着用嘴去战斗吧,因此悲催的命运自靖康之耻之后一直常伴这个王朝左右,在1279年,随着崖山战役的结束,南宋垂死挣扎不下去了,彻底被扫进历史尘埃—— 崖山战役的前一年,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兵败广东海丰五坡岭,自此开始了他漫长的的囚徒生涯,至1283年1月9日被杀。(所谓名家颂美德,笔墨赞英雄,对于这样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长记以致敬。)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家境宽裕,但是此时的南宋朝政腐朽,内有奸佞外有强敌,可谓是风雨飘摇一破船。 文天祥丰厚的家世,为他进学提供了可能,他少有才名,18岁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即中选吉州贡士,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劝谏皇帝要远小人、亲贤臣,如此等等,就是劝皇帝老兄要做个好皇帝,不过当时的皇帝老兄是赵昀,虽然没听从文天祥的意见,不过还是给了他个状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葩事呢?这要从宋理宗赵昀这位仁兄的经历说起,有一说一,这位老兄还是比较有追求的,从联蒙灭金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他的志向不一般,只是这位老兄意志力有点欠缺。在联蒙灭金的同年出兵北伐,意图收复三京,结果事情不但没干成,还给元朝留下了自毁盟约的口实(具体该怨谁,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自古大抵如此),接着就发生了宋元之间四十多年攻灭战。这事之后宋理宗就在醉生梦死中过着荒淫无道的幸福日子(这和当今多少兄弟们何其像啊),不过这哥们虽堕落,但不傻,也知道该给子孙留下点什么遗产,文天祥这个状元除却自身才华之外,我想应该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职工能力不错,我喜欢,留给我儿子,赵昀是个好父亲。 不过也合着该文天祥倒霉,成了状元当了官,就遇到了历史上个别少数却极为有名的大奸臣贾似道、贾大爷,用现在话讲,这位爷就是对面派来的好队友,在和元朝的战争中几乎没赢过,在排斥异己方面又不遗余力,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讲的就是他这种,1275年贾似道亡,不过这个时候南宋国运也差不多了。 坐在囚车之中的文天祥回想往日种种,心中也是五味杂陈,自己也算是少年得志,自从步入官场就开始为宋王朝奔走、呐喊,为了挽狂澜于既倒,自己一阶文弱书生亲自披挂上阵,厮杀数十载,母亲、儿女都死在了军中,被俘之时自己也曾服下冰片,想以死全了自己的忠君大义,结果被元军发现的及时,救了回来。 一劝 劝降,这是胜利者才有的特权,文天祥作为宋末三杰,影响之大元朝也为之眼红,因此开始采取各种套路,想要劝降他为己用。 俘虏文天祥的是元军千户王惟义,此时他正拿着一封信站在关文天祥的牢房前:“都元帅亲笔信。” 所谓的都元帅,就是宋之降臣,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其先祖是北宋人,后属金,再后来就成了元朝人),他被元朝授予攻灭南宋之权,和文天祥是老相识(长期敌对作战)。 文天祥冷漠的看了一眼王惟义,并未有什么动作,王惟义命令看守的卫士打开牢门,亲自将信塞给文天祥。 张弘范的信意思很明白,宋朝不行了,像我一样,换个老板吧,一样吃香喝辣,文天祥拒绝。 二劝 见文天祥不肯配合,张弘范又生一计,第二年元月,他把南宋残余势力赶到了崖山这么一个小地方,同时让人把文天祥装上船,送到崖山前线。 在崖山前线,张弘范热情接待了文天祥,并要他给宋军主将张世杰写一封劝降信,文天祥说:“我不能救父母,乃教人背父母,可乎?”最后写了《过零丁洋》一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看罢,笑了笑便不再逼他。 在崖山,文天祥亲眼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之际,也想跳水自尽,但是元军看得紧未能如愿,此时,张弘范再次劝降说:“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丞相其改心易虑,以事大宋者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 文天祥答:“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 第二次劝降再次失败,不过张弘范出于对文天祥的敬重,上书忽必烈,为他求情,忽必烈感叹说:“谁家都不缺少忠臣啊。”下令让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命令将文天祥押往大都,自此,文天祥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颠沛之路,下一个目标,元大都。 四月,文天祥离开广州,六月过吉州、隆兴到达建康,在建康停留了两个多月,八月从建康东阳登船,经淮安、徐州、济宁、郓州、保州、涿州,十月到达大都。这期间文天祥激过将、绝过食、跳过海,一心求死而不可得。 再劝 在大都,文天祥迎来了最豪华的劝降团队,先是礼部尚书留梦炎(宋降臣),后是宋恭帝赵显,再是平章政事阿合马,又是宰相孛罗,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这时候元朝的朝臣不少都觉得劝降无望,主张杀掉文天祥,这时候因病回到大都的张弘范再次上书为文天祥说情,希望皇帝不要轻易杀害文天祥,这正合忽必烈的心意,忽必烈也不想杀文天祥,文天祥很符合他所提倡的节臣标准。 就这样,文天祥又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这个时代的监狱绝对不比后世,脏、乱、差、黑绝对是准确描述,换做一般人早就熬不住了,但是咱们的英雄文天祥注定不是一般人。 身陷囹圄期间,文天祥编成了《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来反映南宋灭亡的经过、自己和战友的抗元斗争,揭露投降主义者卖国求荣的丑行,表现自己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被称之为史诗。正气歌也是在这期间写出来的。 见文天祥在监狱里始终忠贞不屈,最后忽必烈决定亲自出马劝降,同时也要为此事做个了断,因为朝堂之上杀文天祥的呼声太高,而文天祥也没有投降的意思。又因为南方一直不稳定,有传言南宋遗民想要救文天祥出狱。 文天祥被带进皇宫,面对忽必烈,依然不卑不亢,不肯下跪,只以长揖作答礼,对此忽必烈不以为悖。 劝降的流程也很简单,忽必烈说:“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意思就是说,你文天祥如果能像效命南宋一样效命于我,我就让你做宰相(元朝宰相不止一个)。 文天祥不为所动,回答说:“我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忽必烈仍不甘心,再次劝说道:“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 文天祥回答得斩钉截铁:“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忽必烈再也无话可说,至此谈话结束,劝降大业以失败告终。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杀于元大都。 从忽必烈对文天祥长达四年的劝降可以看出,作为大元开国皇帝,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开明和大度(这种性格对元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刻)。 在这里我们用另一位民族英雄于谦的评价,向文天祥致敬: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 第二章 治天下(一) 有道是取天下难,治天下更难,这句话在元朝体现的淋漓尽致。 伟大的成吉思汗自小悲苦,忽必烈也是兜兜转转几十年才取得汗位,最后差不多闹得兄弟反目才建立大元,成为皇帝。 大元的建立,极大促进了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大融合,同时结束了自唐以后中华大地四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整个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休养生息阶段,这伟大的功业彪炳千秋。 不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大元王朝制度上存在许多先天不足,正是这些先天不足,导致了大元王朝如昙花一样绚丽而短暂。 忽里台制度 忽里台制度在草原各部族由来已久,大蒙古国建立之后,大汗推举也必须经过忽里台会议,不然你就得不到草原各部承认(忽必烈就没有通过忽里台会议,靠强硬手腕得到了汗位,这也是其得不到其他汗国承认的重要原因)。 建立忽里台推选大汗制度的本意是想让黄金有能力的人一直领导蒙古,使其长盛不衰,颇有传万世而不休的意思,本来是个好事,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岔子。 忽里台推选大汗制度存在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推选之路比较长,推选出来的大汗很可能不是太子,这事不但太子接受不了,同时让另一位隐形实权人物汗大妃也无法接受(忽里台推选新大汗期间,上一任汗大妃摄政,这是传统),这告诉我们宫斗不但发生在宫墙之内,也发生在广袤的草原。 这其中比较有名的汗大妃有乃马真后(丈夫窝阔台)和钦淑皇后(贵由),这两位也是女中豪杰,为大蒙古国汗位平稳接替都作出过贡献,这里说一下乃马真后,因为她掌权时候弄出来了一个税收制度和对忽里台制度的破坏,对大蒙古国(以至于元朝)影响深远,是大元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二。 乃马真后,名脱列哥那,第一任丈夫是蔑儿乞人,后来蔑儿乞人部落被成吉思汗打败,脱列哥那成了俘虏,被成吉思汗赐给了窝阔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与汉之戚姬、隋唐之萧皇后、武媚何其像,都是有大毅力、大作为的女性,值得敬仰),1241年窝阔台汗死后,她摄政五年,这五年她宠信西域商人奥都剌合蛮和女俘法提玛(请记住这两个人),干了很多事。 首先,乃马真后想让自己儿子贵由继承汗位,但是窝阔台选的是其孙子失烈门,一众王公大臣都知道,这怎么办是好呢? 她找来耶律楚才,商议汗位继承人的问题。这有什么可商议的,所谓商议就是不想承认失烈门的合法继承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耶律楚才知道这女人不好惹,于是推脱道:“这个事是黄金家族内部的事,不是我们这些外姓臣子能够多嘴的。” 乃马真后心有不甘,看他也不上道,直接开门见山道:“先可汗有遗命,他死之后由失烈门继承汗位,但是现在失烈门年纪还小,似乎让贵由王子继承汗位更为妥当。” 这个时候耶律楚才没办法了,再装下去,就上对不起窝阔台,下对不起失烈门,成了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于是思之再三,他才郑重的道:“既然先大汗有遗命,那就拥戴失烈门为大汗。”不得不说,这话情商有点低,没分清楚大权在谁手中,自此决定了以后耶律楚才家族悲惨的命运。 这个时候奥都剌合蛮给乃马真后出了个主意:“大汗妃,您可以失烈门年幼为由,暂代称制,等时机成熟再将贵由王子推上汗位不迟。” 这话让乃马真后豁然开朗,最后在察合台等诸王扶持下开始掌握大蒙古国政权,并最终将贵由推上了汗位,自此,每一次汗位交接,围绕大蒙古国(包括大元)汗位争夺的战争再没停止过,当真是奇葩无比。 以商代税制度 用商人替朝廷征税,这事儿谁敢信?嗨嗨,这奇葩事就这么发生在了大蒙古国,影响了大元整个朝代。 这事是怎么来的呢?由于草原部落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所以要想学着中原王朝设置课税,凭借大蒙古国那些为数不多且目不识丁的官员来完成,实在是办不到,窝阔台在位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让商人做官,替朝廷收税的法子。 真心话讲,这个法子有其先进行,但是关键要所托对人,而从后来的历史演变来看,窝阔台就是所托非人,以至于贻害子孙。 封建社会,自古讲究的是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商人为最低等,到了宋朝,由于国际贸易的兴起,商人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到了大蒙古国,商人地位更是前所未有,能够直接被委任官职,大元朝承袭。 而第一个被窝阔台委托代收国税的商人是谁呢?正是给乃马真后出了个好主意的奥都剌合蛮,此时大蒙古国控制的疆域很广,税收的收和银两的运送都很麻烦,所以窝阔台就把收税这个权利以每年220万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这个奥都剌合蛮。 这家伙为什么能得到窝阔台的信任呢?当时从成吉思汗到不少王公大臣,都主张与中原文化融合,而这个奥都剌合蛮是坚定的反对者,奥都剌合蛮凭借巨额财富和逢迎、钻营之术,不但成为了窝阔台的心腹,更是乃马真后的心腹和贵由时代的权臣。 以商代税是怎么操作的呢?就是皇帝年初先给商人确定好今年要上交的税银总数,然后由商人代替朝廷去收税,具体收多少?怎么收?皇帝不管(当然识字的皇帝也不多,想管也管不了),收的税和上交的钱数对上,这个事就算办完了,如此皇帝不用费心扒拉的去盯着税收,还能有钱花,两全其美。 但坏就坏在皇帝对商人本性认识不足上,《资本论》中讲: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以商代税制度为商人大开了方便之门,还把挣暴利合法化了!这如果不把利润做到百分之五百,奥都剌合蛮估计都会觉得对不起自己,这也为元朝后来的官商勾结和超级腐败埋下了伏笔,这事儿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忽必烈之后的大元朝,通货膨胀严重,国家被商人做空,朝廷税收账面上没涨多少,而百姓交的赋税却越来越高,以至于最后活不下去了。 以上两种制度形成于大蒙古国,却对大元朝有着深远影响,所以放在最前面,下面我们继续说其他的奇葩事儿。 ------------ 第三章 治天下(二) 两都巡幸制 从忽必烈对文天祥四年的漫长劝降道路上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排斥中原文化的人,恰恰相反,他还积极推进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大元朝都没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后的皇帝又一门心思搞内耗,所以大元朝不足百年而倾覆。 大元朝是明确有两个都城的王朝,即元上都和大都,大都以后的出镜率还挺高,我们现在先说上都,元朝的好多制度几乎都是在这里形成的。 蒙哥(拖雷家老大,忽必烈排第二,阿里不哥老三,哥仨都是大蒙古国大汗,兄终弟及)在位时,忽必烈受命建立金莲川王府,总领漠南事务,1256年刘秉忠奉忽必烈的命令,在桓州城东、滦水北岸建城,是为开平府,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定都上都。1272年改金朝国都燕京为大都,开始扩建(也为后世的北京城打下了基础),1274年忽必烈在大都接受朝贺,大元朝定都大都,从此大元朝就有了两个国都,两都巡幸制逐渐形成。 两都巡幸制并不是像我们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而造成的,而是大元朝皇帝为了平衡南北,加强对草原各部族以及中原的统治而形成的,同时还可以让后世子孙保留草原上的生活本事(这和清朝承德避暑山庄秋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年的二月或者三月,皇帝从大都出发去上都,到九月或八月再回到大都,一个地方差不多待上半年,颇有不偏不向的意思。 两都巡幸时候,场面也非常盛大,只留下少量官员和一个皇族管理政务,皇帝带着所有妃子、皇子和大量大臣、军队一起行动,不难想象场面有多壮观吧。 尽管两都巡幸制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但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活计。 忽必烈作为两都巡幸制的确立者,因他自己喜欢象舆(你没看错,就是四头大象驮着的轿子,不知道那时候人是怎么驾驭四只大象同步的,关键这速度也不快啊,我只能说这位朋友兴趣特别),经常乘坐在两都之间往返,而使巡幸的队伍更加庞大。 马可波罗曾亲眼目睹过忽必烈乘坐象舆出行打猎,四只大象驮着一个木楼,左右有上万名随扈,以至于他感慨说:“娱乐之甚,世所罕见。” 忽必烈喜欢大象,所以就下令地方官员向他进贡大象,并有了上贡、出行等一系列制度,在1287年忽必烈平定乃颜之乱时曾用过大象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因为他乘坐象舆太过烧包,差点被叛军包了饺子,全赖属下死命相救,最后舍弃象舆骑马脱困。 四等人制度 四等人制度到底存不存在的争论,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歧视上,其实主观上讲这应该是没有的,至少在最初是没那么强烈的。熟悉草原游牧同胞们生活习惯的人就会知道,他们生活简朴,想法也简单。 对自己的财产大抵会说有多少只羊、多少头牛或者多少匹马,羊么今年生的小羊羔多少只,去年留下来的有多少只等等。做生意也嫌一头一头数牛羊太麻烦,直接是这一群有多少只,什么价位,不要怀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好比没有粮仓会给你按斤售卖粮食一样,咱都上吨,这种计量方法在商业往来上或许弊端不大,但是用在治国之上,就要老命了。 对于外人他们是佩服有真本事的人的,例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和丘处机,这都是有大本事的人,因此当时在草原被待为上宾(虽然是小说情节,但却是现实,有机会欢迎大家亲身体验一下来自草原同胞的热情)。 元史上讲,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他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注意,这个等级分类不是以民族、信仰、身份、文化等分的,是以被征服的先后顺序,这也是我说四等人制度主观上是不存在歧视的原因,大概率是习惯使然)。 这个四等人制度最初只是为了便于对统治区域内的人进行管理,从情理上来说,四等人制度在元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治国要依法治,情理治国,变数太大,毕竟人的好恶不同,到后面就会慢慢变味,以至于客观上存在了歧视。 两制并行和行省制度 考虑到蒙古人数量问题,大元朝采用的是内蒙(草原制度)外汉(中原制度)两种制度。 忽必烈没建立大元的时候,就崇尚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元建立之后,忽必烈接受刘秉忠等人的建议,基本沿袭了金、宋旧制,也对蒙古旧制进行了改造,下令敕造太庙(但依然坚持老传统秘葬)。 在朝堂上设置了中书省行使宰相之权,枢密院统领全国军队,御史台监察天下,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及吐蕃地区军政,在地方实行行省(这也是现在行省制度的初始形态)和路、府、州、县制,把全国分成了十个行省和两个特别行政区:辽阳行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省治辽阳;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省治汴梁(开封);陕西行省:包括陕西省以及内蒙古、甘肃部分地区,省治京兆(西安);四川行省:包括甘肃省、宁夏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省治成都(成都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甘肃行省:包括甘肃省、宁夏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省治甘州(张掖);云南行省:包括云南全境以及四川、广西部分地区;泰国、缅北部分地区,省治庆中(昆明);江浙行省:包括浙江、福建两省和江苏南部地区,以及江西部分地区,省治杭州;江西行省:包括江西省大部和广东省,省治龙兴(南昌);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大部以及湖北省南部地区,省治鄂州(武汉);岭北行省:包括中国内蒙古、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国全境,省治和林(改称和宁,现属于蒙古国);中书省直辖(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此外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宣政院,直辖西藏以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虽然管理机构设置上承袭了宋金和创新,但是在元朝官方机构中大蒙古国的官职也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分布于每一级官方机构之中,且具有绝对领导地位。比如行省作为大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设丞相一人,蒙古人担任,在路府州县蒙古人必须任达鲁花赤(行政长官),色目人任同知,其他的低级官员才可以由其他汉人、南人担任,这就造成在中央核心机构蒙古人占绝对多数,而在地方又是其他族人占大多数,有点头重脚轻的意思。 在这种二元制度下,大元朝黄金家族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他蒙古贵族控制在国家的中枢,负责制定国家政策,蒙古人在大元朝享有许多特殊待遇不纳税、不服徭役、当高官(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个后面讲),而汉人、南人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为了维护蒙古人的特殊地位,忽必烈还下令实行分居制和禁止通婚制度,这都为后面国家矛盾激化埋下了祸根。 ------------ 第四章 治天下(三) 两种政治制度必然催生两种法律制度,即蒙古法律(袭承大蒙古国)和中原法律(袭承宋金),蒙古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法律体系,讲究的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命还命,颇具草原文化特征,这种法律的特色在于充分保障了人身和财产安全,但对于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保护比较欠缺。 而中原法律颇具儒家思想特色,主张以仁德治国,重视教化,强调道德规范和制度规范,个人权利得到了更多保障,比如对于婚姻家庭和土地产权等方面的保障。相较于蒙古法律,中原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有严格的司法程序和审判制度。 这两种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问题也很大,比如在路上走,如果其他人撞到蒙古人(不管谁主动),都需要向蒙古人道歉,如果伤害到蒙古人是有可能被杀掉的,而蒙古人杀人可能只需要赔偿一头牛。 两制并行突出反应的是忽必烈内心的矛盾,前面我们说了,忽必烈的汗位不是通过忽里台大会推选出来的,对其正当性蒙古内部一直有部分人持怀疑态度,因此他在制定国策时候,一方面觉得中原王朝国家治理制度确实不错,一方面又要顾及少数蒙古人的感受,所以就形成了大元朝的两制并行奇观。 举官制和继承制 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逐渐演变完善,打破了门阀制度,为更多普通人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是被证明了的最有效的选官制度,但是到了元朝,科举制度几乎被废止了,为什么呢?蒙古人大多不识字,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大多不识字,那么科举制度就失去了为统治者服务的意义,所以废止是理所当然的。 大元朝的官员主要是举官和继承,我们先说继承,顾名思义就是老子死了儿子继任,儿子多怎么办呢?好办,长子继任(注意这和其他朝代的世袭不一样,不存在缩水的可能)。 举官也叫选官,选官的范围很广泛,不论出身(前提你要是读书人),只要有才华,都可以被推选出来做官,但是官职肯定不高(高官都是靠继承的,没点贡献你好意思作高官),这种不论出身论才华的选官,在元初是很具有积极意义的,为元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选官制对应的是匠户制(有点类似定岗定责制),这种制度就要老命了,如果你是读书人,好,通过选官你还可以作官,但如果你祖上是泥瓦匠,那恭喜你中奖了,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只能干泥瓦匠,子子孙孙不能转行,行业不景气怎么办?两个出路,要么领救济粮,要么饿死,做乞丐都得找你问罪(这也许就是朱皇帝不干乞丐干和尚的原因吧)。 最早通达世界的纸钞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宋朝的饺子,而使纸币通达世界的却是在大元朝。 宋朝时流通的主要货币依然是铜钱和金银,饺子只在大额交易时使用,市面上很少能见到,而且使用的范围也不大,但是到了元朝,纸币成了唯一法定流通货币,不但日常生活用,国际贸易也用,世界认可度极高。 大元朝的纸币叫做宝钞,通行的宝钞形状为长方形,一般长25-26厘米,宽16-18厘米,版面的四周是花边。上方从右到左印有“××通行宝钞”,正中为数额,有一贯、贰贯、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钞的单位,职官名称,发行年、月、日及者处死等警告语。看到这大家是不是有些面熟?不错,大元朝的宝钞对明清流行的银票,以及当前世界各国的纸币都有重大影响。 宝钞在大蒙古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到了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建立了完善的印发、使用管理制度,大元朝的宝钞主要是银本位货币,在发行之初极大便利了世界贸易往来,促进了元朝经济的繁荣。 关于忽必烈为何要强力推行宝钞作为流通货币,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在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也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他说:“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觉得有理(大家理解一下,封建社会迷信这玩意儿很有市场),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传说归传说,不过忽必烈为了纸钞的流通是下了大功夫的,在各路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以维持纸币信用;同时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详细规定纸币制作,发行,流通和伪造处理的方法等。 为了支持纸币在全国推广,忽必烈在赏赐有功劳的大臣和发工资的时候,一半给粮食,一半就给纸币。 大臣:“陛下,不要纸币行不行啊?“ “行啊,你是大好人,边军还等着军饷呢,我替他们谢你慷慨了。”又省了一笔开销,忽必烈很高兴。 “不是陛下,臣想要银铜。” “那可没有,你到底要不要?再不识相就把你关起来,你这是看不起朕啊。“最后不要都不行。 虽然发行纸钞忽必烈采用的是强制手腕,但是在大元朝用纸币兑换金银也是允许且很方便的,大元朝在各路遍设平准库,专门负责这事,兑换比例也是明码标价,当然收点手续费也是理所当然的(百分之三)。 纸钞相较于金银的优势在于,便于携带,只要保值,流通起来比金银更招人喜欢,因此在元初纸钞是很有市场的,至于到了后来烂大街,以至于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形,这个后面再讲。 ------------ 第五章 经济快速发展与反腐 作为大元朝的开国之君,忽必烈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立国之初他拒绝了蒙古贵族提出的把天下都建成牧场的提议,还让在全国随意圈占耕地做牧场的贵族退草还耕。 在朝堂之上他设置了大司农,在地方又设置司农使,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为了加强管理,他还下令百姓以五十家为一社(一社即一个村子),由精通农业的人担任社长(村长),与之配套的是《农桑制十四条》,规定了村子成立的目的和义务,村社成立之后,又设置了农桑文册,来记录村社的耕作、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情况(完全是草原上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村一级组织更加完善,这也是现在自然村的雏形。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元朝创新和改良了农具,包括耧车、耧锄、辗、油榨、高转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等,在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元朝编制的)中记录了20多种。 元朝不但在传统农业方面做出了继承和改进,同时也十分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如棉花,棉花最早出现在我国新疆,种植规模也比较小,到了元朝,在官方的大力推广下,棉花种植遍布大江南北,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为此朝廷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元初,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女性黄道婆,她对纺织技术进了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的扦(缝衣服的针)、弹(椎弓,弹棉花的工具)、纺(脚踏纺车)、织(脚踏织布机)工具,极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也正是从元朝开始我们的祖先才逐渐穿上了物美价廉的棉制衣(元朝之前的布衣受限于原材料,价值不菲,一般人根本穿不起,所以一件衣服穿几年很正常),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时元朝也十分重视经济林的种植,嫁接技术也十分发达。《农桑制十四条》明确规定农民必须要种植桑树、枣树、榆柳、果树等,并推广嫁接技术,这么做的目的却是为了防灾。这些树不但果子可以售卖增加百姓收入和朝廷税收,在灾年,还可以果腹,最重要的是,这些树的树皮大多也可以被人直接食用和消化。 农林业的兴盛,必然促进水利工程的进步,1270年,忽必烈下令:“诸路开浚水利。”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元朝使我国水利工程的修建达到了顶峰,史称: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说的就是当时农林业兴盛的场景,连一块闲置土地都没有。 同时忽必烈还听从汪德臣的建议,大规模推行屯田制度,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运输负担,后来,忽必烈还将屯田推广到了漠北、西域、东北,为维护大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元初一系列的改革,大元朝人口得到快速增长,最多时候达到了9830万。 元初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也极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由于忽必烈对宗教持开放态度,虽然国教是藏传佛教,但是也允儒、释、道等十多个教派存在,大名鼎鼎的明教也是元朝时候传到中原的,宗教的传播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 旅行家马可波罗正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大都,据他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之比。”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大都的繁荣。 马可波罗作为外国人,能在元朝为官多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元朝的开放与包容。 经济的繁荣,必然也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元朝很多发明创造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许多肥料、锄头、石灰、硝石等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和质量更高的“宣纸”,对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继承并扩大了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制造出了火枪、火炮,同时也出现了焰火。 天文领域也是成果丰硕,以郭守敬、许衡、王恂等为代表,制订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并得出了与实际周期非常接近的一年天数和黄赤交角值。 在医学领域,《世医得效方》是全身麻醉方法和脊椎骨折复位手术采用悬吊法的最早记载,此外元朝对人体穴脉经络的研究,也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化领域也是精彩纷呈,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曲(代表作窦娥冤)和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题材得到极大丰富,元青花更是享誉中外,其他如绘画、建筑、石刻等方面也都成绩斐然。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与大元朝崇尚多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忽必烈反腐 腐败问题,自从出现了阶级或者说出现了大型群居(部落)生活之后就一直存在,只不过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小部落一群人出去打猎,打到的动物要均分,但是如果有人随手摘了些果子,而这些果子又不多,拿出来也没人看得上,那么采摘者就会理所当然的不拿出来是为藏私。 后来随着部落的演进,有人凭借着力大无穷,得到了万人敬仰,成为了部落首领,享有对物资的绝对分配权,对看得上眼的人就多分点给他,看不上眼的就少分点,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就是多占,在强权的管制下,私藏现象也就会更多。 等到了国家这种更大群居综合体出现之后,由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制度的先天不足,藏私、多占的表现形式就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那么就是法律意义上的腐败。 大元朝的统治者大多都是从部落短期内一跃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因此在他们的观念中贪污还停留在多占或者藏私这么一个层面(最高统治者也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整个大元朝就是他们的领地,所分封给他们的区域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他们只需要按照大首领(皇帝)定的规矩按期交点保护费就行,当然如果收成不好那就不交也没啥大不了的,因此造成元朝自上而下的腐败现象就好理解了。 忽必烈时期是元朝腐败最少的,不过并不是说没有,这主要也与大元官员任命有关。 大元朝是以武力立国,文治差的太远,对地方官员的任命大多是打下来一个地方,就任命这个地方有名望的人做官(这些官位都是可以传给后代的,是元朝官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再派个蒙古人监督,并没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导致当时的官员玩命钻空子贪污。 忽必烈虽然有心惩治贪污,但是治标不治本,他曾问属下:“为什么农民一年到头不停忙碌,结果到头来还是吃不上饭,买不起衣服呢?“ 属下回答说:“农桑是农民衣食所系,可一年勤勤恳恳的收入大部分都交了赋税,剩下的粗粮、坏粮留给自己,日子本就拮据,还要被官吏敲骨吸髓,农民怎能不受冻馁之苦?” 这番话让忽必烈触动很大,于是他下定决心惩治农事领域的贪腐,1271年,忽必烈下诏规定:只有做好人口增加、荒地得到开垦、诉讼减少、盗贼绝迹、赋税均平等五件事的县官,才能被考核为优秀,这五件事能做好其中三项的才可以升职,如果一件事都做不好的就要降职,直至开除。 从中不难看出忽必烈的反腐决心,但是因为大元朝制度体系的先天不足,导致他之后的元朝统治者直接就放任自流了,让腐败在大元朝如鱼得水,最后搞得民不聊生。 ------------ 第六章 性情大变到一个时代终结 大元朝经过忽必烈的励精图治,百姓逐渐安居乐业,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但是这种情况到了1281年,因为一件事情急转直下。 这一年,察必皇后去世了。 察必皇后是忽必烈最宠爱的妻子,其对忽必烈的影响可以媲美唐朝长孙皇后,为忽必烈生长子真金,忽必烈称帝之后,封她为皇后,真金为太子,真金英年早逝,忽必烈又立其子为太子,可见她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之高。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 当年,在南宋末帝恭帝和全太后被押到大都的时候,忽必烈大宴群臣,并把搜罗来的奇珍异宝摆出来显摆,大家都很高兴,唯独察必皇后闷闷不乐,忽必烈奇怪,问:“现在南方总算平定了,以后子子孙孙都不用打仗了,你怎么还不高兴呢?” 察必皇后回答:“从古至今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将来我们的子孙不要沦落到这般境地才好。”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 这话让忽必烈动容,忽必烈为了讨她欢心,让她在珠宝堆里选上几样,察必皇后拒绝了,忽必烈问缘由,察必皇后说:“南宋的皇帝给子孙留下这么多财富,而子孙守不住,这让我怎么敢拿呢?” 察必皇后进而还劝忽必烈道:“自古没有不会灭亡的国家,为什么要侮辱宋朝的亡国之君呢,如果到时候我们灭亡时候子孙不被侮辱,那才是值得庆幸的事。”这话是在变着法为南宋末帝求情,让忽必烈高抬贵手不要杀他们。 忽必烈采纳了察必皇后的建议,虽然没有放掉南宋末帝(后来宋恭帝见释放无望,就在西藏喇嘛教出家做了喇嘛,与元朝最后一帝之母还有不解之情),但是也没有过于为难,使他得以善终。岂不知正是因为察必皇后的善念,才使后来的明朝没对其子孙赶尽杀绝,果然是因果好轮回。 她的去世给忽必烈打击很大,临终前察必皇后要求将她葬在一处荒山之中,对此忽必烈很是不解,察必皇后说:“这地方未来会有皇帝给我看门。” 结果一语成谶,几百年后乾隆皇帝修建圆明园,挖到了察必皇后的陵墓墓碑,上书:不要动我,否则会动你。为此乾隆绕道以察必皇后的陵墓为中心修建了现在的圆明园(遗迹),并在察必皇后的陵墓之上修建了佛香阁,以此来纪念她。 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女性去世,让忽必烈陷入深深的悲伤,再加上此时的忽必烈已经年近七十,各种疾病缠身,让他对于治理国家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最早追随他的一大批汉族大臣相继去世,让他对繁琐的中原王朝治理国家之法越来越不感兴趣,转而重用阿合马,让他做了财税大臣,自此元朝国政急转直下。 阿合马原本是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隶,因为会理财而被忽必烈看重,不过这家伙由于是奴隶出身,因此做高官之后手段极其极端,且贪得无厌,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贪官之一。 阿合马上任之初,通过增加盐税,矿产开采收归国有等一系列措施,大大增加了元朝税收,以供应朝廷庞大的开支,深受忽必烈信任,逐渐官升宰相。 随着职务的提升,阿合马的野心逐渐暴露,对内他懵逼皇帝视听,打压对手,对外仗着权势,与不法商人勾结,放高利贷,肆意贪横,广树党羽,凡是依附他的人,升迁都非常快。 为了不让忽必烈对他起疑心,阿合马用美色、财货收买宫中贵人和王公大臣,宫中的女主人董必皇后就是他重点收买对象,察必皇后逝世后,董必被封为后,因忽必烈心灰意懒,这个女人频频干预朝政,大有以大妃掌控政权的意思,阿合马与她联手,趁忽必烈对中原文化逐渐疏远的机会,他大肆铲除异己,这种行为惹来江淮平章阿里伯、右丞燕帖木儿的反对,结果两人被阿合马罗织罪名杀害,朝廷上一时畏之如虎。 但是这并没有吓倒所有人,忽必烈身边的宿卫秦长卿为人正直,不怕得罪阿合马,向忽必烈进言说:“阿合马为政,擅权杀人,人人都很畏惧他,而不敢进言。现在到处弥漫着怨恨的气息。阿合马禁绝异议,阻塞忠言,就像秦朝的赵高。他肆意敛财,贪得的财物比皇家还要殷实,其人心怀觊觎就像汉朝的董卓。” 这话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视,但是还没来得及让人去调查,就走漏了风声,被阿合马知道了,他以金钱开路,大搞舆论,反而诋毁中伤秦长卿是小人,被其杀害,自此朝中更没人敢说他坏话了。 阿合马的飞扬跋扈,引起了以真金太子为首的崇尚中原文化的一干大臣严重不满。于是他们串通道士李居寿劝说忽必烈:“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预国政。”忽必烈也正有此意,所以自此真金太子开始参与处理朝政。 为了锻炼太子,忽必烈下令:凡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都先上报真金后再奏闻他。 真金太子掌权之后,与阿合马和董必皇后为首的大臣尖锐对立,于是他们联手中伤太子。 自古道:间不离亲,但是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的关系向来都是一地鸡毛,再加上董必的枕头风实在厉害,导致忽必烈父子政见也愈来愈不同,忽必烈对真金太子的猜疑越来越重,这时候又有一个家伙站出来,上疏说皇帝年事已高,应该禅位给太子。 这家伙的奏章被御史台真金太子系的官员看到了,留中不发,并把这事告诉了真金太子,真金太子大恐,他太了解忽必烈了,虽然如今他年事渐高,疏于政务,疾病缠身,但是也还没有退休养老的打算,这个时候上这么一个奏折,不是想要我亲命吗? 谁知道御史台的那家伙办事不周密,结果这事被阿合马系官员答即古阿散知道了,并告诉了忽必烈,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 忽必烈听说居然有人要让自己提前退位让贤,这还了得,于是大怒,下令大宗正薛彻干彻查此事。 阿合马和董必皇后也抓住这个机会,大肆污蔑太子要造反,想取而代之,这事彻底惹怒了忽必烈,他下令免除了真金太子处理朝政的权力,同时命令中书省彻查此事,真金太子因此忧惧成疾,同年十二月十日病死。真金太死的英年早逝,让忽必烈心灰冷,更打乱了忽必烈的继承人计划,为大元朝之后不正常的皇权交替埋下了伏笔。 真金太子死后,其儿子铁穆耳被选定为忽必烈的继承人。 亲人的接二连三去世,病体的折磨,以及朝政的糜烂,让忽必烈更加颓废,他转而寻求更加穷奢极欲的生活,以此来寻求安慰和满足,而这更加剧了他的健康恶化和皇权旁落,整个国家被阿合马弄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同时醉生梦死的生活也在极大的损耗着忽必烈的生命。 阿合马的残暴行为惹来了天下人的不满,益州千户王著就是其中之一。 这王著虽然是个官员,但之前却是个侠客,和江湖豪杰多有往来,为人也是嫉恶如仇,再加上艺高人胆大,看到百姓在阿合马这种大贪官的剥削下生活疾苦,于是准备为民除害。 他先是秘密铸造了一个大铜锤,颇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之后又联络武林同道高和尚等人,潜入大都准备伺机杀掉阿合马。 没让他们多等,机会很快就来了。 1282年3月,忽必烈巡幸上都,让阿合马留守大都,王著等人趁这个时候设计除掉了阿合马。 王著等人冒充皇太子的亲卫,打着护送皇太子回京参加佛事的幌子,让中书省为他们准备供奉神佛的物品,之后又让一个姓崔的太监假传皇太子的旨意,命令枢密副使张易派兵扈从,张易未觉察出异常,就让指挥使颜义领兵前去。 王著则拿着假的皇太子旨意去见阿合马,说是皇太子命令中书省官员都到东宫见驾,阿合马虽然也疑惑,但是现在皇帝为了治疗身体疾病,和尚、道士、巫师的都轮班进宫做法,现在太子主持佛事为皇帝祈福,也是人之常情,倒也没让他多想。 来到东宫,王著亲自上前提阿合马牵马,趁着阿合马下马之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铜锤,一下子爆头,一代贪官就这么戏剧性的死掉了。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忽必烈后期朝堂上的倾轧问题之严重了,江湖豪侠竟然都敢公然刺杀朝廷大臣,更要命的是竟然没人发现。 王著英勇的为民除害之后,并没有拒捕,临行前,他高声大喊:“王著为天下除掉一害,今天死后,他日必会有人为我撰写此事。”不得不说,这是真豪杰。 消息传到上都,忽必烈大怒,命令枢密副使孛罗、司徒和礼霍弥、参政阿里等赶回大都,讨伐作乱之人,很快高和尚等人就被抓捕归案,和王著一起被处死了。 事情的始末很快由司徒和礼霍弥审理清楚,上报忽必烈,他向忽必烈汇报案情时,也详细报告了阿合马的累累罪行,忽必烈听后大惊,下令查抄阿合马家。 查抄出的金银财宝无数,更有两张完整的人皮,据他家人交代是专门弄诅咒用的,阿合马累累罪行罄竹难书,忽必烈大怒说:“王著把他杀了,的确是对的。”而后下令诛杀其子侄,阿合马开棺戮尸,皮肉任街头野狗啃食。 这件事之后,忽必烈熏酒的毛病越来越重,再加上高脂肪不健康饮食,他吃成了个大胖子,如此各种疾病就更多了。 1287年持续多年的海都之乱更是从身心上将忽必烈打入了深渊。 这事儿说起来比较复杂,牵扯到了老一辈的恩怨,本来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继承了大汗位,拖雷监国,哥儿俩后期也多有嫌隙,再加上窝阔台系的子孙不争气,在贵由死后把汗位继承权给丢了,被谁抢走了呢?拖雷家哥儿仨(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这哥儿仨轮流坐庄之后,就把窝阔台一系的人马安排到一个叫海牙里的地方放牛去了。 去放牛吧,心中还不服气,于是其后代海都支持并参与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争,最后阿里不哥失败,海都仍然不甘心,一直企图重登汗位。 海都之前与元朝的战争是打打停停,到了1287年,他联合乃颜袭击并占领了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的地方),这让忽必烈大惊,第二年忽必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带着大军应战,这次上战场的还有未来的元朝第二位皇帝铁穆尔。 作战中,海都充分发挥了蒙古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虽然兵力不如忽必烈,但是采用游骑兵的打法,双方你来我往、打打停停,又打了许多年一直没分出个胜负,这让忽必烈不胜其烦,身心俱疲,但是岭北之地又是祖宗龙兴之地,不能不守。 终于在1294年,忽必烈也没能彻底平定海都之乱,带着遗憾、孤独、伤心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他的去世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元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但是忽必烈作为开创者,不失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明太祖对他的评价是: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藩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 第七章皇位之争 忽必烈的去世,让本就混乱不堪的朝廷更加风云变幻,因为自真金太子去世之后,忽必烈没有再立太子,虽然他将真金的长子甘麻刺视为接班人,并为他设立了内史府,但名分一直没给,后来铁穆耳因跟随忽必烈平定诸王叛乱有功,被忽必烈授予了太子宝玺,可是呢也没给名分,这么一整,就相当于他觉得甘麻刺适合继承皇位,铁穆耳也适合继承皇位,到底选谁?这事儿还没整明白,忽必烈就在上都去世了。 这下子麻烦了,因为甘麻刺和铁穆耳两人一个常年镇守漠北,一个常年驻守祖地和林,哥儿俩手中都有元朝最精锐的军队,和一帮文武大臣,最关键的是,忽必烈去世的时候他俩都不在上都。 两个有继承皇位权利的人都不在上都,那么按照元朝的制度,新皇帝推选出来之前由真金太子妃阔阔真摄政,执掌元朝政权,甘麻刺和铁穆耳都是她的儿子。 前面说了,甘麻刺自小被察必皇后养在身边,和其生母感情不深,再加上他自小还有些口吃,虽然为人谦和恭顺,却不受生母喜欢,真金太子妃阔阔真更喜欢看着长大的铁穆耳。 因此忽必烈去世的消息,铁穆耳率先掌握,于是就带着御史大夫玉昔贴木儿自和林赶回了上都,一到上都,玉昔贴木儿就和太傅伯颜、不忽木(替皇帝写圣旨的官员)成了真金太子妃临时执政集团的核心成员,控制了皇宫,右丞相完泽想要进宫,都不行。 他们积极联络陆续到上都的各路王公大臣,为推选铁穆耳做皇帝活动。 为了逼迫在上都的诸王支持铁穆耳,玉昔贴木儿下令守军,上都只许进不许出,同时对上都的诸王进行严密监视;为了让诸王就范,他还派人用财货贿赂诸侯王。 在做诸王工作的同时,玉昔贴木儿还亲自去做甘麻刺的工作,说啊:“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神器不可久虚,宗祧不可乏主。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意思是说,先皇已经驾崩三个月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先皇在世的时候已经把太子印玺给了三皇孙。这意思是不言而明的。 甘麻刺来到上都,看整个上都都在玉昔贴木儿等人的控制之下,诸王已经被买通,大臣又被伯颜控制,形势对自己极其不利,所以就无奈的顺着玉昔贴木儿的话说道:“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意思是说我同意铁穆耳做皇帝,我愿意臣服他。 这话说出来甘麻刺服不服呢?从后面甘麻刺的儿子起兵夺取皇位来看,他应该是不服的,但是形势比人强,甘麻刺虽然口吃,但是可不缺心眼儿,当前的情况保命要紧,识时务者为俊杰啊,知道如何权衡得失。 等说服了诸王和甘麻刺之后,玉昔贴木儿等人又导演了一场闹剧,这场闹剧是这么开场的。 为了表示自己这做母亲的不偏不向谁,于是真金太子妃阔阔真当着诸王的面说道:“甘麻刺和铁穆耳都是我的儿子,他们两个跟随先皇征战南北,都是战功显赫,被先皇看重,推选谁做皇帝都是可以的,为了显示公允,武斗怕会伤了兄弟情分,就让他们选择文斗吧。” 怎么文斗呢?很简单(估计高深的也整不了),背诵成吉思汗必里克(就是祖训),谁记得熟就谁继承皇位。 规则一出,甘麻刺苦笑无奈,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对祖训自然熟记在胸,但问题是自己有点口吃啊,这叫什么比试,直接叫不要脸。 不过在场的诸王大臣都不反对,甘麻刺也不会去自找不自在,既然私下里已经答应臣服铁穆耳,也没必要弄得大家都下不来台,既然他们要演戏,自己就做一个合适的演员吧,虽然有些违背本心,但是未来的老板需要这么一出,那自己就好好配合。 出于爱护幼小考虑,甘麻刺大度的让铁穆耳先来,既然要做陪衬,那就做全套,首先未来老板必须表现,等老板表现完了,才轮到他这打酱油的配角上场,如此可以保证老板的权威,因为不管老板表现的多不好,聪明的属下都会表现的远远不及。 铁穆耳本就是能说会道的家伙,一上来,张口就是:“若是听了闲言碎语去胡折腾呵, 就如同砍断自己乔木般的身躯,切莫违反昊天护佑定下的制度!若是听信恶人的谗言想废弃呵,我会用旨令和法律来灭绝铲除!务须铭记,不要成为人们的耻辱!——”全文字,整个背下来都不带停顿的。(现成吉思汗箴言有300余条,内容涵盖了成吉思汗思想观念的各个方面,包括治国理政、尊重智慧、修心健身、崇尚忠义、诚实守信、用兵谋略、知人善任、坚韧不拔、生活哲理、《大札萨》(法典)等。) 对于铁穆耳的表现,真金太子妃阔阔真毫不怀疑,诸王大臣也十分满意,这时大家一起看向甘麻刺,甘麻刺苦笑一下,走上前,张口背诵:“——”结果一紧张,竟然没有背出来,这让在场的所有人发蒙,好不容易背出来了,也是坑坑哈哈,断断续续,最后还把自己着急的一头汗,这家伙演技不错,绝对是称职的演员。 如此结果,其他的就不用说了,伯颜代替真金太子妃阔阔真宣布忽里台会议推选铁穆耳做新一任大元朝皇帝,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蒙古国大汗,至此大元朝第一次皇位之争,以这种还算文明的方式落下了帷幕,也让空悬已久的皇位总算迎来了他的新主人,所有王公大臣一起参拜新老板。 新老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给忽必烈上尊号,给自己的母亲封后,奖赏所有有拥立之功的诸王、大臣,本来按照正常操作,奖励一下大家乐呵乐呵就完事儿了,结果铁穆耳是隔三差五的奖励,再丰厚的家底也搁不住他这么糙腾啊,再加上其后期腐败问题日盛,搞得国家都没钱了。 ------------ 第八章 稳定不下来的西南 铁穆耳登基之后,对忽必烈时期制定的治国之策,基本上全盘继承,元朝经济在这一时期又有了大的发展,铁穆耳也有守成之君的意思。 不过帝国西南的情况却与中原大不相同,忽必烈时期甘麻刺和也先帖木儿分别驻守中庆府和大理镇,一地两王对西南边陲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铁穆耳继位时候,甘麻刺已经在两年前去了漠北,导致西南边陲军力有所下降。 其实不论哪个朝代,西南地区都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地,基本上都是采用的羁縻政策,让其自治,到了元朝,实行土官制度,大大加强了边陲地区部族与朝廷的联系。 大元朝自成立之初,就崇尚简单的行事做派,攻下一个地方就推选当地有名望的人做官,那么在边陲地区,几乎采用了同一做法,让边陲地区的部族首领负责管理自己的部族,同时授予他们正式的官职,在待遇、权利和义务上,与全国同品级的官员几乎毫无差别。 作为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大元朝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异类,除了四等人的划分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华夏而外四夷的概念,再加上土官制的顺利推行,极大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 土官制度对于稳定边陲地区算得上是极大的制度创新,土官制度下部族首领不但地位法定,还允许其自己在部族内组建军队,战争的时候这些军队要服从朝廷的征调。 除此之外,元朝还给予土官极大的自由,朝廷授予土官利用森林、土地的合法性(朝廷也保留了收回的权力),还规定土官反叛的,反叛被平定之后,恢复新的首领官职,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的。 当然事制度就有缺陷,土官制度虽然对稳定边陲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因待之过宽、缺乏监督和考核、处罚等相关制度,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这其中有一个叫做黄胜许的土官,被元朝授予知州官职,这家伙是个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裂土分疆,自己做皇帝,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之便,一方面积极训练自己的土军,另一方面有积极和安南国内的部族联络,承诺事成之后给与丰厚的财货做感谢,这其中有个叫做八百媳妇儿的部族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部族因为其每一任首领都会取八百个媳妇儿,让这八百个媳妇儿各管一个寨子,这个部落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所在地就在今天泰国的清迈,部落人口有数万人,算得上是势力较强的部落了。 这个部落的首领也是一个有野心的家伙,不断兼并周围其他小部落,同时还对元朝西南边陲多有袭扰。 因此当黄胜杰派人来联络的时候,两人也是一拍即合。等准备挺当,黄胜杰便杀掉了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停止向朝廷纳税,自立为王,并率领属下攻城夺寨,很快就被他攻下来九十多个山寨,属下人数发展到了两万多人,并对外扬言要进攻邕州(今南宁)。 元朝皇帝铁穆耳一看这不行啊,如果任由下去,整个西南非得大乱不可,于是大将军刘国杰率领两万大军前去平叛。 刘国杰来到上思州,得到了被黄胜杰攻击的部族支持,对黄胜杰的叛军开展攻击,叛军本就是乌合之众,哪里会是官军的对手,因此几个回合下来,叛军就做了鸟兽散,不少直接向官军投降了。 黄胜杰一看大事不好,乔装打扮逃过了官军的追捕,最后逃到了安南国,他在这里之前留过不少财富,于是通过贿赂,获得了安南国兴道王的认可,并被兴道王招为了女婿,就这样黄胜杰仍然不安分,借着安南国兴道王女婿的身份,不断用财货开路,和有野心的部族首领联合,不断滋扰元朝边境,元朝每次派兵来攻,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总是能让黄胜杰侥幸逃脱,实在逃不了他就干脆向元军投降,等元军一走他继续反叛。 就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硬是和元朝从1295年打到了1324年,最后被打服之后再次投降,竟然被封为了怀远大将军,还让他的儿子承袭了上思州知州,这明眼人一看就是养虎为患,但是这在元朝控制下的西南地区,他这个不是个例,是普遍现象,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元朝的这一宽松治边政策,使得当时的边陲地区比历朝都稳定。 ------------ 第九章 虎头蛇尾的战争 1300年,是一个庚子年,这一年距离黄胜杰第一次造反已经有五年了,西南边陲被闹得不轻,但是也是在这一年,紧邻安南国的蒲甘(即缅甸)国权臣阿散哥也兄弟起兵造反,把国王一家子杀掉,自己又扶持了傀儡,这事儿被蒲甘国的大臣告到元朝大都。 蒲甘国本是元朝的附属国,老国王是接受过元朝灌顶仪式正式册封的,你阿散哥也说杀就杀了,太不给大哥面子了,于是铁穆耳准备出兵蒲甘国。 这一年的七月,阿散哥也听说元朝要对他用兵的消息,他深感自己不是元朝的对手,于是连忙派自己的亲弟弟前往大都亲自向铁穆耳认错,并封上了许多金银财宝。 这事儿如果到这儿,铁穆耳见好就收,也不至于发动这场打到他死都没结束的这场局部战争。 毕竟这个时候元朝的边境并不太平,靠近安南的黄胜杰反反复复,北边的海都之乱也还没有彻底平息,这个时候在远征对于元朝来说毫无意义的蒲甘国实在是有点捉襟见肘,况且蒲甘国不但地处荒芜,距离元朝的大都又十分的远,你今天出兵平息了战乱,保不齐你后脚刚走,他们又自己乱了起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铁穆耳得到密报,说是阿散哥也和八百媳妇国有勾结,起兵造反八百媳妇国也有参与,同时这黄胜杰也和八百媳妇国有勾连。 铁穆耳一听这还了得,合着整个西南不安定,都是你这个八百媳妇国在后面捣鬼啊,于是铁穆耳让人拿来地图,好不容易找到了八百媳妇国的位置,好家伙,虽然号称有八百城寨,整个国家面积也就是一个县的区域,就这么一个弹丸小国,不但从来没有归附元朝,竟然还想和大元朝扳手腕,这不是老鼠舔猫,活腻歪了么。 再翻翻旧账,好家伙,这个八百媳妇国不但是现在一直搞事情,在世祖时候他们就有吞并向元朝进贡的女王国哈里奔猜,并在车里国扶持反元势力的前科,到了铁穆耳继承皇位之后,八百媳妇国更是趁着元朝无暇照顾西南之际,联合小车里攻打同样臣服元朝的大车里。事情到这里就清楚了,好家伙,这是个惯犯,得嘞,不惯着,哪怕你现在派人来认错态度诚恳、财货丰富也不好使,必须得办你,不然天威何在。 十二月,云南行省左丞相刘深上书朝廷,再次请求出兵,攻打八百媳妇国,同时镇守云南的梁王松山也上书请求出兵。 于是铁穆耳就准备派兵进攻八百媳妇国,但是却遇到了中书左丞哈刺哈孙和御史中丞董士选的极力反对,理由也很充足。 说是:“八百媳妇是偏远小国,本来就地处蛮荒,距离又远,对元朝来说有了没啥用,没有更好,犯不着听信个别人的话,让大军去远征,那里不比中原,搞不好劳民伤财还不一定有效果。”这话是大实话。 但是宰相完泽却支持铁穆耳出兵远征,他对铁穆耳说:“南方的国土都是世祖在世时候攻取的,对八百媳妇用兵,不但可以威慑不臣,还可以像世祖一样开疆拓土,如此以来,陛下文治武功可比秦皇汉武。” 铁穆耳一听,是这个话,好不容易干一任皇帝,不名垂青史怎么行,于是不顾其他人反对,决定出兵攻伐八百媳妇。 1301年二月,元军以刘深为将,带领从各地抽调来的两万大军出征了,为了确保两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刘深奉旨就近调动土官,征集十万劳力为大军服务。 西南地区不比北方,属于山高路窄水急且环境恶劣地区,尤其是到了四五月份,降雨连连,很难见到一个晴天,但是刘深罔顾事实,不管劳役死活,横征暴敛外加敲诈勒索(这也是刘深主张进攻八百媳妇国的根本原因,为了发财),搞得民怨沸腾。 五月,水东土官宋隆济起兵抗元,这并没有让刘深警醒,他继续对土官增加征派,并威胁水西土官蛇节,必须拿出三千两黄金、三千匹战马来资助大军,如敢迁延,严惩不贷。 本来大军征伐粮饷朝廷是给了拨付的,但是刘深为了借此机会达到敛财暴富的目的,完全置朝廷出兵八百媳妇国的初衷于不顾,最终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土官纷纷起来反抗,这时候刘深才知道害怕了。 皇帝让自己带兵进攻八百媳妇国的,这还没到地头自己的大后方就被自己搞乱了,这如何向朝廷交代,他也不敢继续再带兵前进了,刚好这个时候阿散哥也的使臣又到了,带着丰厚的财货游说刘深营中诸将,同时还用财宝、美女贿赂刘深。 大家伙出兵为了什么?不就是发财么,现如今这场仗是打不下去了,该捞的也差不多了,就这么着吧,最后刘深在部下的劝说下,半推半就的下令退兵,用几个冤死的人脑袋向朝廷报功完事儿。 但是刘深想的是怪美,等他准备率领大军返回时,发现归路被土官们给堵住了,大惊之下,连忙派人向梁王求救,松山听闻土官叛乱并围困了官军,这还了得,他一面派兵接应刘深,一面向朝廷告急。 远在大都的铁穆耳不明真相,只知道是西南各省土官造反,大怒!立即下令湖广行省平章刘国杰、播州的杨赛因布哈,统领云南、四川、湖广诸省兵马平乱,这下子铁穆耳开疆拓土的梦想算是破灭了。 1302年刘深在远征军死伤殆尽的情况下,才被救了回来,八月,铁穆耳下令免去了刘深等人的官职。同年十二月,刘国杰大破起义军,宋隆济死于乱军之中,蛇节投降,其他各土官也纷纷再次向朝廷投降,至此席卷西南的大混乱才逐渐平息。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板再英明,目标再伟大,如果属下是个浑蛋,只顾自己的蝇营狗苟,结果总归是南辕北辙;当然这也需要老板要有识人之明。本来数万人的大军征讨八百媳妇弹丸小国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结果刘深这家伙连八百媳妇国的国土都没踏上一步,就被自己一系列骚操作给作死了。 第二年四月,铁穆耳下令取消远征八百媳妇国,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对外远征,结果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丧师辱国不说,还劳民伤财,最后一地鸡毛。 ------------ 第十章 大蒙古国可汗 虽然对八百媳妇国的征讨最终以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了,但是与经略西南的不成功相比,铁穆耳在平定西北叛乱和缓解诸王与朝廷的矛盾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获得了其祖父忽必烈想要而不可得的东西。 西北的战乱根源很长,概括起来讲就是失去了汗位继承权的窝阔台后代发起的,与拖雷取得汗位继承权的后代之间的战争,相当于是一个爷的哥儿几个闹内部矛盾,矛盾的焦点是谁是正统的问题,这事儿放到今天家族人口稍多的家庭,也不好解决,发生在人命不值钱的封建社会,那就看水能打服谁或者看水能熬得过谁。 紧挨着元朝的是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再远点的是伊丽汗国,四大汗国中只有伊丽汗国和元朝廷关系一直保持友好,这是因为其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旭烈兀,他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 其他三个汗国与元朝就不那么和睦了,自元朝成立之后己方你来我往打了不少丈,不过再怎么打几个国家大汗是一个爷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先说窝阔台汗国,其疆域之内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1229年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考虑到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他作难,于是他仗着大汗的权利,将窝阔台汗国分割了好多块,分别封了几个王,打算借此削弱窝阔台系后人的实力,结果到了忽必烈继承大汗为之后(没经过忽里台会议推选,其汗位被认为违法),占领海押立(今伊犁西)的海都,直接起兵造反了。 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西征统帅拔都所建,疆域最为辽阔,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今匈牙利、波兰一带,都城萨莱在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于拔都的大帐使用金顶,因此在欧洲史书中钦察汗国也被称作“金帐汗国”。贵由汗去世后,拔都支持蒙哥夺取大汗位,打击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势力,但是拔都去世后,其弟弟别儿哥继承了汗位,此人一向野心勃勃,名义上虽然仍是大蒙古国的藩属国,实际上他在国内完全推行的是独立国制度,后来别儿哥便支持海都对元朝作战,为拔都崛起出力不小,后来钦察汗国的大权被宰相脱脱夺取,脱脱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请求归附元朝,1302年,钦察汗国又出兵协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还有阿力麻里城遗址)。察合台汗国大汗八剌去世后,国内也发生了大动乱,最后八刺次子笃哇在海都的帮助下继承了大汗位,投桃报李,笃哇在稳固政权之后,积极参加海都发起的对元朝的战争。 这么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吧,大元朝北部持续了许多年的战争,其实质还是汗位归属的争夺战。 战争由海都发起,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参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元朝,因为他们都觉得大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得来的不正当。 1301年,笃哇、海都联军越过金山,进攻大元朝的铁坚古山(在今蒙古国西部巴彦乌列盖省阿尔泰山之小山),在此地的元朝守将是铁穆耳的侄子海山和晋王甘麻剌。 本来海都和笃哇约好一起进攻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史料太少,实在不好杜撰),海都的大军先于笃哇的大军与元朝大军相遇,既然相遇了那就打吧,彼此都熟悉对方的套路,给你留时间集齐人马再开始大乱斗,那是不存在的,除非你我两不相知。 结果一个回合下来海都被元军打败,在败退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来汇合的笃哇大军,哥儿俩一合计,大元朝不讲武德,于是合兵一处,摆开阵势,等元军到来,继续开战,双方在蒙古大草原上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从中午战到晚上,结果互有胜负。 史书记载只用了两句:“海都兵越金山而南,止于铁坚古山,因高以自保。牀兀儿急引兵败之”。话虽短,但从造成的结果不难看出此战的惨烈程度,因为此战结束之后,四位统帅人物一下子挂了三人,战争发起人海都重伤不治死在了返回途中;笃哇中了暗箭,伤势很重,直接瘫痪了,国政由其子怯伯负责,于1306年也去世了;大元朝这边晋王甘麻刺1302年病逝,虽然史书对他的死只说是有病,想来应该也是在这场大战中负了重伤。 眼看着战争打到这个份上,也没有看到赢的希望,掌握了钦察汗国的脱脱汗直接倒戈投降了元朝。 海都死后,笃哇扶持察八儿继承了海都汗位,大德六年(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和白帐汗伯颜汗出兵2万,与海山带领的大元朝军队联合进攻笃哇和察八儿。在大元朝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下,笃哇暗中向元朝驻守在哈剌和林边境的安西王阿难答派出使臣,表达了向元成宗铁穆耳臣服的意思,请求双发罢兵言和。 铁穆耳一听,当即表示同意,毕竟他们之间的战争不属于外部敌人,而是属于严重内耗,史书记载曰:“自伤祖宗之业”,这话得到大蒙古国诸王一致认同。 大德七年(1303年)秋,笃哇、察八儿派出到大元朝讲和的使团到达大都,大元朝和西北诸王达成和议,内容大体意思是诸王承认大元朝皇帝大蒙古国大汗地位,也承认元朝是宗主国,让元朝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建立驿站,互相放开边境口岸,自由通商。至此,自从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以来,元朝西北边境的战火终于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四大汗国的正式承认,大元朝廷形式上统一了之前大蒙古国全境,这对中亚乃至世界来说是一个大事件,从此陆上丝绸之路重开,一直到达了欧洲。 ------------ 第十一章 平静不下来的皇位交替 铁穆耳在位时期,因为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忽必烈时期的治国政策,所以元朝在这一时期经济更加繁荣,同时由于他宽厚的胸襟,施行更加怀柔的政策,使得诸王臣服,被尊为大蒙古帝国可汗。 但是这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隐患,为了酬谢拥立他登基的有功之臣,他大肆封王,而且把王爵的俸禄在忽必烈朝的基础上增加了3-5倍,这极大增加了朝廷的负担。本来大蒙古国所有的王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之中的赋税都是各王的私人财产,如今朝廷更是给他们以丰厚报酬,使得铁穆耳后期,朝廷一年的收入只够半年支出的,史书记载说:“岁入之数,不足半岁”。 元朝中央官僚体系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商人出身的官员一直占大多数,他们也确实是生财有道,看到朝廷国库空了,于是就大肆印制纸钞。元朝初期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制度,在银本位的基础上,纸钞体系一直运行的很稳定,而到了忽必烈末期,特别是铁穆耳时期,白银抄本被大量花费掉,地方百姓拿着纸钞再也不能兑换到白银,引起了人们对纸钞的担忧,使得纸钞大量贬值(和现在金本位下的纸币一样)。 而且铁穆耳后期由于年轻时熏酒导致其身体多病,不能亲自管理朝政,朝政就委托给了皇后卜鲁罕和大臣哈刺哈孙,一个掌握禁宫,一个掌握百官,一内一外,倒也把国家治理的妥妥帖帖,元史称赞她“大德之政,人称平允,皆后处决。” 但是铁穆耳一辈子就一个儿子,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却早折了,因此铁穆耳也面临一个老大的难题,那就是后继无人,所以只能从侄子里面找,不过还没找好呢,铁穆耳就不行了,因此立新君的大任又落到了女人身上(所以各位同胞对自己媳妇儿一定要好点,同时对自己也好点,实验证明女士普遍寿命长于男士)。 卜鲁罕虽然有贤名,但是毕竟是女人,有一定的狭隘性,而且她也是忠实的佛教徒。曾经在德寿太子去世的时候问过国师胆巴:“我们夫妻俩那么信奉佛教,为什么佛祖却不赐给我们多多的子女,还让我的孩子英年早逝呢。” 这话一方面显示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有科学尽头是神学的意思,胆巴回答说:“佛法像灯笼一样,外面的灯笼纸可以保护蜡烛不被风雨所灭,但是蜡烛自己燃烧完了,这和佛祖有什么关系呢?”典型的神棍万金油回答法,咋回答都对,这要是放在之前的王朝,敢这么应付了事,估计等待他的就是脑袋挂旗杆上风干的命运,不过卜鲁罕却深信不疑。唉!我们能指望一个虔诚向佛的女人能做出多么明智的选择呢?这也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卜鲁罕在掌握绝对权力的时候还能一败涂地了。 按照蒙古的传统,铁穆耳死后有继承权利的有四个人安西王阿难答(卜鲁罕表小叔子)、海山(甘麻刺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甘麻刺次子)、也孙铁木儿(真金嫡长孙,此时十四岁这时候没啥存在感,年龄是硬伤,忽里台大会是不会推举娃娃做大汗的,承担不了那份责任),实际有机会坐上汗位的就三人。这么个结果颇具讽刺,当年甘麻刺的母亲真金太子妃偏心让弟弟铁穆耳继承皇位,现在铁穆耳去世无后,甘麻刺比铁穆耳去世还早,不过两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现如今兜兜转转,皇位又在朝甘麻刺系的后代招手。 相对来说阿难答希望最大,因为他和卜鲁罕一直关系不错,不过这家伙在所有王中是个异类,在铁穆耳眼里这家伙就是个混子,一辈子就会做三件事,念经、要钱、恢复祖宗荣耀(恢复安西王王相府)。所谓念经因为这家伙从小是由木速蛮(穆斯林)养大的,所以木速蛮信仰在他心里不可动摇,这和都信仰佛教的元朝皇族大相径庭,被视作异类,要钱和恢复祖宗荣耀这两件事铁穆耳直接无视。后来因为军功,被调回大都,对于皇位继承来说他是近水楼台。 至于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显然是不受卜鲁罕待见的,当然铁穆耳见到他俩估计要很腻歪,毕竟他和甘麻刺争皇位,最后还得把皇位拱手相送,搁谁估计也抹不开面子,颇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意思,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给他开了个大玩笑。 不过铁穆耳对大侄子海山也是爱护有加,因其参与平定海都、笃哇之乱有功,被封为怀宁王,颇有让他心念君恩、老实听话的意思,同时还赐予他太子金印。海山虽然常年在边关捞军功,但是对京城的动静也是颇为关注,与在京城的哈刺哈孙交往颇密。 这么一比,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于以上两位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儿时他得到真金太子妃爱怜,被养在身边,还聘请儒学大师教他知识,后来卜鲁罕当政,为了巩固儿子德寿太子位,将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母亲答己安置在怀州,他自小在怀州长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一直到铁穆耳去世。 最先得到铁穆耳去世的是阿难答,卜鲁罕通知他的,他也是三人中最早赶到大都的,连扶持他上位的路线都定好了,先由诸王中的明理帖木儿、也只里等人推举卜鲁罕以汗大妃的身份摄制,由阿难答做辅政大臣,等召开忽里台会议之后,一起拥立阿难答上位,这在当时是最保险的路子,因为有摄政汗大妃(握有最高统治权)支持,诸王支持者也不少。 只是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不同意阿难答继位的诸王更多,为首的就是哈刺哈孙,因为阿难答在他眼中就是异类,同时还不是真金直系后代,这和祖制多少有些不和,因此哈刺哈孙联合阔阔出、牙忽都、秃刺等人暗中谋划要拥立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 为达目的,作为中书右丞的哈刺哈孙一面装病,拒不执行卜鲁罕抓紧召开忽里台会议的指示,一面加紧控制朝臣,同时派人通知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快点赶回京城,两兄弟接到消息立马往京城赶,最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先一步到大都。 爱育黎拔力八达赶到大都之后,立即和哈刺哈孙接上头,哈刺哈孙立即劝他发动政变,赶在卜鲁罕称制大典之前,控制局面。在征得老师兼亲人李孟的支持后,在大德十一年(1307)三月初二这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爱育黎拔力八达带领哈剌哈孙交给他的军队,联合诸王牙忽都、秃剌从延春门悄悄入宫,哈剌哈孙利用在皇宫做值班大臣的身份做内应,迅速控制了整个大内。 这个时候还在慢步就班准备称制大典的卜鲁罕才大吃一惊,自己竟然被一个毛头小子干翻了,当真是冷镬子里爆出一只热栗子,让人出乎意外,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控制住皇宫和卜鲁罕的哈刺哈孙,以卜鲁罕的名义召见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及其党羽,以乱祖宗家法的由头诛杀阿忽台和怯烈,卜鲁罕和阿难答成了阶下囚,爱育黎拔力八达临时摄政。 外敌清理完了,现在又有个新问题摆在爱育黎拔力八达面前,是他直接登基做皇帝,还是让他哥哥海山来做,他如果做皇帝,一没功劳、二没兵权,光杆司令一个,如何是带着大军赶回大都路上哥哥的对手。但是诸王以及他的母亲答己都劝他继位,同时他母亲答己加托算命的说,海山命不好,当皇帝命难久,不利于国家稳定,还故作聪明的把算卦的话派人告诉海山,劝他支持弟弟继位(得,又是一个不受生母待见的长子)。 海山自然不会听信这些鬼话,兵分三路直指大都,表示对皇位志在必得。 听到大儿子带兵南下,可把答己吓坏了,于是立马找到海山的亲信康里脱脱表示她对大儿子也是深爱(自小不在身边,深爱才见鬼了,这是一个满口鬼话且善变的女人),正等着他来大都继承皇位呢。诸王一看海山这是要来真的了,立马改弦易辙,支持海山回来继位,反正最初也是选择他俩,谁当老板,自己的利益不会受损就行了。 就这样,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在大都继位,是为武宗,按照他老娘的要求,立发动政变有功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海山登基之后,对于政敌处理那是毫不含糊,以卜鲁罕和阿难答有私情为由,赐死阿难答,把卜鲁罕流放到东安州,随即赐死。 ------------ 第十二章 短命帝王 海山继位之后,继续推行宽松的政策,想要实现忽必烈时期的伟大构想,东西真正一统(铁穆耳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东西),但是当时朝廷皇帝海山、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太后答己三旨并行的格局让他深感不便。 于是海山在中书省之外(此时中书省的老大是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设置尚书省,以分中书省权力,尚书省的大臣都是在漠北时他的亲信,利用尚书省推进改革。 他一方面改革纸钞发行制度,想要稳定住纸钞的地位,发行“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允许前朝历代铜钱可以一起在市面流通(颇有权宜之计的意思)。另一方面还下令准备整饬吏治(不过这事一直到他去世都还只是停留在制定方案的阶段,毕竟这个时候的蒙古诸王没有不贪的,大臣也都有样学样,你让自己制定制度整饬自己,能试行下去才是见鬼了,这事儿虽然没干成,但是却把上上下下的官员给得罪了一遍。)同时他还大肆分封有功之臣,大兴土木,在登基第十天就下令在上都和大都之间的,旺兀察都(河北张北)兴建元中都,他还下令在上都和大都大量修建寺庙。 从现在来看,海山制定新的货币政策、大力倡导反腐,在当时是直指时弊的,可惜他这皇帝不咋当家,以至于好的政策没咋见成效,反而因为大肆分封、大兴土木更加剧了国家矛盾。这一系列举措,不但招致许多大臣反对,同时也加剧了他和皇太子、皇太后之间的矛盾。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海山在位的时候会出现三令并行这种奇观呢?皇帝、太子、皇太后身后代表着三方势力,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因自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其老师李孟又是大儒,因此他天然的和儒家官员亲近,获得他们的支持在所难免,而因为海山登基后,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惹来蒙古诸王不满,他们纷纷投靠到维护他们利益的皇太后答己身边,而皇帝海山支持者就是他的漠北亲信,相较于答己他的势力是弱了一点,毕竟元朝的大权掌握在蒙古诸王手里。 皇帝和皇太子的冲突摆上桌面,是因监察御史张养浩在至大三年上书的《时政书》,里面列举海山十项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啥意思嘞?意思就是说啊你海山赏赐诸王的土地、财宝太多了,对刑法不重视,封的爵位太多以至于质量下降,不讲究长幼尊卑,建造的宫殿、庙宇太多,发号的施令没啥实际意义(就是假大空),给奸佞小人做官的门路太多(朝中奸诈小人太多),宴饮频繁且奢华无度,各种教徒横行无忌,经常爱算命(比较相信相士的胡言乱语)。 要说这些话都是实话,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异端太横是啥意思了:海山上台之后,制定了优待喇嘛的政策(终元一朝,国教一直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位之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规定老百姓殴打喇嘛的砍手,辱骂喇嘛的断舌。至大元年(1308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也说明喇嘛在元朝的地位之高:说是在上都,居住在开元寺的喇嘛强抢卖柴人的柴火,被卖家告到上都留守长官李璧那里,李璧升堂正在问岸,结果这时候一群喇嘛手持武器杀进大堂,不但把卖柴人打死了,还把李璧拖在地上一顿毒打,就这不尽兴,还关了李璧禁闭,李璧咽不下这口气,上书告状,结果是不了了知。第二年又发生了更离谱的事,一群喇嘛在路上走,因为诸王合儿八剌之妃忽秃赤的斤抢了他们的道,结果这群喇嘛竟然不由分说的把王妃拉下车打了一顿,事情报上后,海山也是置之不理。这些事都反映出喇嘛在元朝的权势之大,这样大家就能明白金庸先生的神雕里面金轮法王为何敢如此嚣张了吧,因为他就是这么嚣张,简直就是二皇帝。 上完书之后,张养浩知道自己会不能见容于当朝,于是隐姓埋名连夜逃跑、辞职不干了。 但是以这事为导火索,尚书省左丞相三宝奴和宦官李邦宁(元朝是没有宦官的,被认为不人道,这个宦官是南宋时期的战利品)建议海山废除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元朝贵族对律法不咋遵守,但是一般对互相之间的约定很是看重),废掉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立海山的儿子和世㻋为太子,这事儿海山的亲信康里脱脱却站出来反对,坚决不同意,从后来的情形看海山应该也没同意。 不过这事却被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知道了,虽然元史没记载这事以后的事情,但是海山确实是在第二年死掉了,对此有人怀疑是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下的毒手,但是这事无法考究。从后来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一登基就全部废除海山的新政,废除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立自己儿子为太子这事儿来看,海山死于皇太子之手的可能性极大。 1311年,海山去世,由于之前约定好的,皇位由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按照约定立海山的儿子为皇太子,而是立自己儿子硕德八刺为皇太子,自此之后元朝皇帝更替进入快车道。 从海山至死没有毁约,登基为帝之后又不忘旧臣,大量分封来看,其本人还是比较重承诺、讲交情的,但是这只能说他是个好人,却不能说是个好皇帝。他在位不足四年,一系列新政基本随着他的去世戛然而止,不过虽然政治上没啥亮点,但是在文化和外交上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 海山登基两个月之后就下诏,在孔子的封号“至圣文宣王”前加“大成”二字,是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遣使祭祀,以表尊崇,这是孔子在历代王朝(除西夏外)中得到的最高级别的封号。他在优待藏传佛教的同时,也下令优待道教,同时断禁白莲教的前身——白莲宗,这也是历史上对该教派的首次禁令,此禁令到仁宗继位后才解除。 海山在位时候,凭借自己在西北边陲的威望,解决了困扰元朝几十年的西北边疆问题,蒙古世界的几个汗国之间恢复和平,同时也加强了与高丽、安南等藩属国的关系,使得关河宁静。 ------------ 第十三章 一个最有机会挽救大元朝的皇帝 海山在位四年,虽然想推行一些改革,然而朝廷三权分立,大臣阳奉阴违,导致他的雄心壮志一个没完成,在位期间由于宠信奸佞,宽容异端,致使百姓生活更加困苦,这让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的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很是不满,多有劝谏,但是海山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奢靡无度。 等海山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上位,立即废除尚书省和海山发行的纸钞,处死了权臣脱虎脱、三宝奴等人,任命完泽、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任命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对海山朝的一些列政策进行改革。 继位之处爱育黎拔力八达就下令取消诸王领地内的断事官职位,犯罪的人由千户捉拿问罪。1312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再次下令诸王领地内的达鲁花赤必须由朝廷任命,诸王只能任命副达鲁花赤,又过了一年,连任命副达鲁花赤的权利也被他收回了,缉拿盗匪罪犯的任务由当地同知和知县来负责,这么做实际上就是要剥夺诸王在领地内的司法权。 在这之前,诸王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财税、司法、征兵等等一系列权利,领地内的一切都是归诸王所有,对中央行使权力造成极大阻碍。爱育黎拔力八达想以此为突破口,打破元朝贵族旧制,加强中央集权,可惜这项制度极大损害了诸王的利益,招来了他们强烈反对,他们联手向皇太后卜鲁罕哭诉,向爱育黎拔力八达施压,致使这项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 不过此计不成,爱育黎拔力八达又施一计。早在即位之初,受老师李孟的影响,爱育黎拔力八达就下诏规定以后汉人的子孙也可以世袭官职,只需要通过一经一史考试就行,蒙古和色目人的后代如果也能够通过考试,那么世袭的官职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升一级,他想通过这种政策来增加受儒家思想教育官员数量,同时也给蒙古和色目人扫一下盲。 因为按照当前的元朝官员推选和世袭制度,很难提升元朝官员文化水平,导致朝廷想制定出来一套能颁行全国的法律都难,元朝的法律自元朝建立之初,一直到现在还都是五花八门,没个统一规定,很多还都是草原上最原始的约定一类的东西。 1313年,爱育黎拔力八达下诏恢复科考,这个命令一出来让江南士人欣喜过望,元代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刘将孙写过一首《考试》,生动描述了举子们的心理变化:“十年矻矻事雕虫,二十周星断晓风。废简回春冷灰外,寒窗读赋万山中。重期将相公侯选,肯信倡优卜祝同。努力后来宜绝艺,太平制作待诸公。”这是元朝建立44年来首次,当然为了照顾蒙古人,爱育黎拔力八达将榜文分成两个部分,要求汉族和蒙古人每一科录取人数一样,如果蒙古人数不足,相应的缩减汉族人的名额,这一看就是朝堂上皇帝与蒙古诸王博弈的结果。由于蒙古人当时的文化水平有限,能通过考试的少之又少,从恢复科考到元朝灭亡,一共才组织了16次考试,一共录取进士1139人。 虽然元朝的科举制度被严重阉割,对其他人也多有不公,但这还是增加了元朝朝廷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员占比,还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爱育黎拔力八达又组织翰林,将《尚书》《大学衍义》《帝范》《资治通鉴》等译成了蒙古文,他认为这些书对治理国家很有帮助,并要求蒙古贵族学习,当然许多蒙古贵族都是嗤之以鼻。 爱育黎拔力八达还亲自出钱,支持出版了《孝经》《烈女传》《春秋》《农桑辑要》(这也是历代以来官方出版的唯一农业百科全书),这一系列的举措受到蒙古贵族的极力抵制,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限制他们的权力和自由。 不过贵族的抵制并不能打消爱育黎拔力八达改革的决心,考虑到元朝到现在还没有一本能够通行全国的完整法典,他下令中书省,让他们把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现在朝廷发布的律令条规收编在一起,再借鉴宋、金、辽律法,编制元朝的律法,可惜由于阻力太大,这项工作一直到,硕德八剌即位两年后才最终完成,是为《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和元仁宗朝由江西地方政府编辑的《元典章》,是元代法制史的两个里程碑,是元朝治理天下日趋成熟的反映,可惜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只做了九年皇帝,且在后期元朝廷贵族阶级争权夺利、严重欺压百姓,这两部法典又没有很好地被执行,导致不远的将来,元朝就覆灭了。 ------------ 第十四章 弃约和被掣肘 元武宗海山登基为帝的时候,其迫于母亲的压力,又考虑到弟弟发动政变有功,就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元朝人对这称呼有点乱,似乎皇太弟更合适),两人约定,弟弟接哥哥的班,侄子接叔叔的班,本来很好的制度,皇权都是在一家人手里打转转。 按照这个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之后应该立海山的儿子和世瓎,结果他登基之后不知道是出于对自己哥哥执政理念的不认同还是压根儿就看不上自己的这个大侄子,迟迟不愿意立他为皇太子,王公大臣们劝谏也没用,最后整烦了,直接封和世瓎一个周王,打发他镇守云南去了,接着就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刺为皇太子。 这事儿遇到一个好说话的,估计也就会顶着一个王帽子,享受一生富贵过完一生了事,但是孛儿只斤家族的后代注定是没一个自甘平庸的,接到皇帝叔叔让他去云南的消息,和世瓎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知道在大都也不好有什么行动,于是在离开大都前提了一个要求,要求皇帝叔叔允许他在离开之前去皇家府库里挑选一身合身的铠甲。 这要求不过分,理由也是现成的,云南边陲之地,打仗弄一身好的铠甲防身,太正常不过了,所以最为叔叔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而且很大度的让他自己去挑,只要乖乖老实听话就行。 这可给和世瓎创造了一个天大的空子,这家伙一到宝库,拿了一件只有皇帝才能穿的世祖御甲跑了,没记载爱育黎拔力八达是不是知道这事,但是没人追究。 和世瓎为什么在离开大都的时候,要做这么一个看似无聊的事情呢?其实这还真有用,这东西是皇帝专用,如今穿在他身上,那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他想靠这个号召不服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官员起来反抗。 1316年11月,和世瓎带着老婆孩子在扈从的护卫下,出了大都往西走,准备经陕西、入四川、最后达到云南,一路上他是磨磨蹭蹭,等到达西安,武宗朝遗留下来现在被打压的大臣与和世瓎汇合,走到西安的和世瓎这时候也不走了,一群人经过谋划商议之后,由一个叫做教化的大臣出面策反了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发动叛变。 叛军刚开始行动很快,兵峰直指永济,在大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听说侄子反了,大惊,宣布京城戒严,同时调集京城及漠北守军平叛,这时候和世瓎偷盗世祖御甲的事也遮掩不住了,盛怒之下爱育黎拔力八达下令处死了当日府库值守大臣。 叛军本来就是为利益结成的临时同盟,很快就因政见不和、利益分配不均发生了内讧,这时候朝廷各路平叛大军齐聚,很快就将叛乱平息了下去,教化、阿思罕被杀,和世瓎却逃过一劫,经过辗转来到了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现在是也先不花当家(与和世瓎一样,都是孛儿只斤家族成员),现在整合元朝闹疆界矛盾,因此他将收留和世瓎作为政治筹码,拒绝了元朝交出叛臣的要求,热烈欢迎和世瓎,让他安心住了下来。 在这里和世瓎遇到了一位叫做迈来迪的女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妥懽帖睦尔(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关于这事,还有一段一直在民间流传的绯闻故事:由于蒙古贵族大都是喇嘛教的信徒,所以他们当时有个习俗,就是女子出嫁前要到喇嘛寺庙里接受摸顶赐福(也有传说当时有规定女子初夜必须要交给喇嘛,无法考证),迈来迪出嫁前就去了喇嘛庙,为她赐福的是当时已经很有名法号为合尊的喇嘛。 这位喇嘛的法号大家可能没听过,但是他以前的身份一说大家就知道了,宋恭帝赵显。他在1288年被元世祖忽必烈打发到吐蕃喇嘛庙出家,没想到这货皇帝没干好,和尚倒是干的有声有色,给迈来迪赐福的就是他。 迈来迪在他那里待了一晚上,至于发生了什么事无从查证,迈来迪嫁给和世瓎之后就生了元顺帝,据说朱元璋灭元之后亲自去元朝太庙里看了历代皇帝像,发现元顺帝的长相大异于祖宗,与赵显却有几分相似。 发现这个疑点的朱元璋不是第一个,第一个是后来的元文帝,1331年元文帝甚至还讲这事明诏天下,来打击妥懽帖睦尔(明初,一位叫权衡的人写了本叫做《庚申外史》的书,把这事白纸黑字的记录了下来,明确说:元顺帝是其母迈来迪与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赵显的儿子)。 不管传说如何,爱育黎拔力八达毁约在先,为后世子孙招致祸端,那肯定是在所难免。 爱育黎拔力八达毁约的时候,除了大臣反对之外,皇太后却是支持的,倒不是看中硕德八刺的能力,而是为了她继续专权。 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自小和母亲答己相依为命,登基做皇帝之后答己利用皇太后的身份,频频干预朝政,任用奸诈小人为中书大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这个人见风使舵、贪婪暴虐,视贪污受贿为常事,残害忠良不遗余力,这家伙在云南行省左丞相任上时常不安分,干了两年多,擅离职守跑到大都被尚书省告到元武宗那里,元武宗要捉拿他问罪,结果铁木迭儿走的是皇太后答己的门路,被皇太后下旨赦免。 等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之后,答己又极力推荐铁木迭儿做了中书右丞相,在丞相任上,他建议皇帝清查江南土地,皇帝同意了,他派自己的亲信去,借机大肆勒索敛财,结果引得民怨沸腾,好好的一件事就这么被办砸了,因为皇太后的庇佑,不能问他的罪,这让这家伙更加飞扬跋扈。 上都有一个叫做张弼的富商因为杀人被捕,铁木迭儿指使属下,威胁利诱上都留守贺伯颜,让他释放凶手,贺伯颜坚持依法惩处,并上书皇帝揭发铁木迭儿的违法乱纪行径,元仁宗大怒,想要抓那他问罪,结果这家伙躲进皇太后那里,拿他问罪的官员没办法,最后再次不了了知,直到元仁宗去世,也没能捉拿铁木迭儿问罪。 和铁木迭儿一样被皇太后答己恩宠的还有内宫之人黑驴母亦列失八,大臣失烈门、纽林等,这几个人借着皇太后的名义,和反对元仁宗的诸王沆瀣一气,对仁宗改革也是多方阻挠,让他功败垂成。 ------------ 第十五章 南坡之变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不到九年,一直致力于元朝改革,想力挽狂澜,可惜由于以皇太后为代表的蒙古贵族一致反对,导致改革推行缓慢,后期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之前的皇帝一样,染上了熏酒的毛病,颇有借酒消愁的意思。 1320年爱育黎拔力八达驾崩,他没有按照约定让海山的儿子继承皇位,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同样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长子硕德八刺,这就是元英宗,这也是元朝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例子,也没有经过忽里台会议推选。 元英宗即位,所有人都盼望他能够继续将爱育黎拔力八达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可惜事与愿违,改革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依然在世,而且实力还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晋升为太皇太后的答己,她继续宠信铁木迭儿等人,此时的铁木迭儿仗着太皇太后撑腰,权力也达到了巅峰,凌驾于皇权之上,对爱育黎拔力八达时期的罪过自己的官员进行打击报复。 他先是借着太皇太后的名义罢免了中书省右丞相伯达沙,又罢免了平章政事斤铁木儿、御史大夫脱欢,逮捕了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炎、甘肃行省兀伯都刺、湖广行省阿礼海牙等。 另一个宠臣,铁木迭儿的同党失烈门更是直接上书元英宗,要求把爱育黎拔力八达时期的旧臣都换掉,想借此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去,其阴险用心被元英宗识破,元英宗没同意。 铁木迭儿权力日益膨胀,对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新政更是多有废止,元英宗对他的飞扬跋扈咬牙切齿,但是暂时也只能忍耐,因为太皇太后这棵大树他还憾不动,为了麻痹铁木迭儿,元英宗对他不时就加官进爵,甚至下令百官不得攻击诋毁国之栋梁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看到皇帝都站在自己这一边,于是行事更加肆无忌惮,等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插进朝廷要害部门被皇帝允许之后,他的手开始伸向各行省,继续对不听话的行省一把手开刀,这些元英宗都看在眼里。 这期间元英宗也并不是被动等待,他借着答应铁木迭儿等人要求的机会,把拜住安排进了中书省,任左丞相,拜住是成吉思汗时期木华黎和安童的后人,背景深厚,其家族影响很大。 安排拜住进入中书省之后,元英宗和拜住组成联盟,逐渐遏制住了铁木迭儿的势力,铁木迭儿依然忘乎所以,我行我素,元英宗的行动却没有逃过太皇太后答己的眼睛,元英宗的所作所为让她大惊,心中也充满了不安。 在元英宗即位之初,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庶长子兀都思不花借着奔丧大都的机会,曾在铁木迭儿等人的支持下,暗中准备造反,这事儿谋划不密,被人元英宗察觉,还没开始就失败了,兀都思不花被改封为顺阳王,同年七月被赐死。 兀都思不花被赐死后,元英宗借此事,以参与谋反罪将铁木迭儿的同党阿散、黑驴、失烈门等全部杀死,这事儿引起了铁木迭儿的强烈反弹,他指使属下喽啰,大肆抨击拜住一系的大臣,元英宗一概不理,找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向元英宗施压,结果元英宗现在基本控制住了朝堂局势,所以也没鸟她,气的答己怒道:“我不拟养此儿也。” 这个时候拜住由皇帝支持权力也越来越大,而铁木迭儿由于年纪大,有声色犬马,导致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信一个一个被皇帝杀掉而毫无办法。 1322年铁木迭儿死,同年九月太皇太后答己崩,已经掌控朝廷大局的元英宗没了掣肘之人,立即任命拜住为右丞相(中书省一把手),大肆启用儒臣,颁布《大元通制》,继续全力推行爱育黎拔力八达未完成的新政。 如果元朝能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多延续国祚百十年应该没问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元英宗推行新政的同时,开展了对铁木迭儿一干奸臣的清算,铁木迭儿被从坟里扒出来戮尸,其儿子被抄家斩首。 元英宗对铁木迭儿一党的清算引来了其党羽的惶恐不安,这其中包括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要说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元英宗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严厉清算了铁木迭儿一党,包括其亲生儿子都没放过,单单就放过了这个人品不咋地的铁失。 元英宗不但没有像处死铁木迭儿其他儿子那样处死铁失,反而继续重用他,不但让他继续作御史大夫,也没收回他手里能够调兵的金符,同时还让他担任皇帝亲军首领。 按照元朝的规矩,管控禁军的一般都是皇帝亲信诸王,让大臣担任如此重要岗位的,这还是第一次,元英宗的谜之操作让人疑团重重,当然如今也只能是疑团了,这个事随着元英宗的横死而成了悬案。 元英宗对铁失的宠信并没有打消铁失内心的恐惧,相反,随着手中权力越来越大,他心中的恐惧越发不可控制,以至于整个人都不太正常了,怎么办?好办,清楚这个让自己恐惧的东西就是,这家伙本来就没什么人品,做这事没啥心里负担,而且机会也很快就会到来。 1323年3月,元英宗从大都出发,巡幸上都,事情办理得很顺利,汇合了诸王,巩固了皇位,8月,元英宗离开上都,准备返回大都。 一行来到一个距离上都三十里左右一个叫南坡的地方,由于天色已晚就在这里临时扎营,准备歇歇脚第二天再走,当晚心情不错的元英宗在大营中设宴,款待同行的诸王和大臣。 随行的诸王很多,其中包括按梯不花(阿难答弟弟)、孛罗(阿里不哥后人)、月鲁帖木儿(阿难答之子)、兀鲁思不花(蒙哥之后,蒙哥和忽必烈也不对付)等,注意这几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和忽必烈一系基本上都有家仇。 随行的大臣中有不少也是被元英宗打击的家伙,官场很不得意。 这个时候的元英宗不过二十来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他在身边围着这么一伙人的时候还喝得酩酊大醉,而护卫又都交给了包藏祸心的铁失。 当天夜里,趁着元英宗熟睡之际,铁失联合孛罗等人,同时对元英宗、拜住下手,铁失亲手杀死了在床榻上酣睡的元英宗,这么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了巡幸两都的路上,元朝中兴之路至此戛然而止,这次事件史称“南坡之变”。 ------------ 第十六章 皇位在热血中交替 元英宗被杀之后,铁失派遣赤斤铁木儿和帖木儿不花快速赶往大都,召集百官,宣告大行皇帝驾崩的消息之后,下令收缴百官印绶,这事如果放在其他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然而在元朝,这种奇葩事就发生了(不止一次),两个罪臣之后,打着大行皇帝的命令,轻而易举的就将大都各衙门印绶收缴了。 枢密院掾史王贞(一个分管漕运的小官)站出来反对,说:“皇帝驾崩这事,既没有中书省丞相来宣布,也没见枢密使(估计还被扣留在上都),就凭你们两个犯官之后,就敢站出来空口白牙收缴印绶,是谁指使你们这样干的?” 枢密院副使叹口气说:“这是御史大夫铁失的命令。” 王贞不从,并劝告中书省大臣也不要任人摆布,可惜他官小人微,没人听他的,至于说元英宗是不是真的死了?怎么死的?也没人去质问,都冷漠的静待结果,就这么的,两个无关紧要的人物,轻而易举的控制住了大都,神剧都不敢这么演。 在派出赤斤铁木儿和帖木儿不花的同时,铁失让按悌不花和枢密院大臣也先帖木儿拿着皇帝的玉玺,迎接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刺长子)在龙居河登基做了皇帝,也孙铁木儿作为孛儿只斤家族的后代,又常年镇守漠北,雄心壮志在胸,况且他自小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铁失等人的所作所为在他眼中就是乱臣贼子,在内心上来说是不可饶恕的。 在铁失发动政变前,曾派人去告诉过也孙铁木儿,说:“我准备发动政变,杀了元英宗,然后拥立你做皇帝,你做好准备,不过你啥也不用做,等着继位就行。” 收到铁失的来信,也孙铁木儿大怒,让人扣押了铁失派来的使者,然后立即派人到上都,想要给元英宗报信,结果他派的人来到上都前两天,铁失已经将元英宗杀掉了,还好也孙铁木儿派出的使者脑子转的快,没将自己来上都的目的告诉铁失,就这样也孙铁木儿在铁失等人一厢情愿的情况下被立为皇帝。 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龙居河继位,为了说明自己皇位的合理性,他还首创第一次用大白话(历史首次)明诏天下:“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来。已委付了的大营盘看守着,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谋异心,不图位次,依本分与国家出气力行来;诸王哥哥兄弟每,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诸王大臣、军士的诸王驸马臣僚、达达百姓每,众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虚,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这般,晏驾其间,比及整治以来,人心难测,宜安抚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宁,早就这里即位提说上头,从着众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 也孙铁木儿作为常年驻守在漠北的藩王,手中实权极强,铁失想要借助拥立之功执掌朝政的小心思自然是难以实现的,也孙铁木儿很快就掌握了朝廷大权,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处理铁失等人,无论怎么说这些人对他都有拥立之功,现在就动手杀了他们,怕引起诸王和大臣不满,况且一时摸不准他们的实力如何,因此也孙铁木儿并没有立即处理他们,为了稳住铁失等人,以拥立之功封也先铁木儿为中书省右丞相,倒刺沙为平章政事,铁失为枢密使。 同年十月份,也孙铁木儿派遣使者到大都祭告祖宗,目的自然还是为了向他们说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十一月,采用雷霆手段清除了所有参与谋杀元英宗的诸王和大臣,改封旭近杰为中书右丞相,秃鲁、纽泽并任御史大夫,速速为御史中丞。 历史上也有一种说法,说是也孙铁木儿也参与了南坡之变,因为元英宗下令削减诸王封赏也损害了也孙铁木儿的利益,他有这个动机,再加上他是甘麻刺的儿子,当年甘麻刺与皇位失之交臂,心中肯定也是多有不服,仇怨在他儿子这里爆发。后来也孙铁木儿下令处死铁失等人也是为了杀人灭口,这事无从考证,但是从也孙铁木儿即位之后继续推行元英宗以儒治国的理念来看,这种说法应该站不住脚。 不过不管怎么样,现在是甘麻刺的儿子做了皇帝,不过也孙铁木儿在位期间,元朝天灾不断,1324年夏天,龙庆州却发生了严重的冰雹天气,冰雹大的有鸡子那么大,第二年同州发生了大地震,江淮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洪灾,1327年和宁、四川发生强烈地震,洛阳发生了蝗灾,到了1328年宁夏又发生了大地震。 由于灾害接连不断,各地官员大发国难财,中书平章政事张珪上书劝也孙铁木儿说:“现在要整治吏治,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肃清铁失余党,对和尚和道士的权力也加以限制,精简机构、官员,停止在广州采珍珠等。” 对于这个明显有打击报复政敌的建言,也孙铁木儿没有采纳,但是由于朝廷赈灾不利,不堪官员盘剥的湖广、云南、四川等地百姓多次发动了起义,其中河南人息州人赵丑斯、郭菩萨(这俩人的名字应该是后来起的,因为在元朝,老百姓是不能有名字的,都是用姓加数字为名,比如朱元璋的原名朱重八)打着“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起兵反抗元朝的暴政,尽管这些起义都没有成功,却掀起了元末起义大潮的帷幕。 1328年,在惊恐中,也孙铁木儿病逝,同年在濠州(安徽凤阳县)钟离人一户姓朱的穷困人家第八个孩子诞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